周一(6月6日)據媒體報道,中國央行為推進大額存單業務發展,增強商業銀行主動負債能力,中國央行表示修改大額存單管理辦法,下調個人投資起點金額。
為推進大額存單業務發展,拓寬個人金融資產投資渠道,增強商業銀行主動負債能力,中國央行周一宣布修改《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將個人投資人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調整為不低于20萬元。
報道稱,去年6月2日,中國央行正式決定推出大額存單產品,投資人包括個人、非金融企業等。
隨后去年7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通知,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范圍,由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核心成員擴大到基礎成員中的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具有同業存單發行經驗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及外資銀行,機構個數由目前的9家擴大至102家。
大額存單是商業銀行面向個人和企業、機構客戶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電子化憑證,是具有標準化期限、最低投資金額要求、市場化定價的存款產品。最初的個人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30萬元,機構認購大額存單起點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期限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并且按照人民銀行相關規定,大額存單納入存款保險范圍。
分析師李奇霖當時點評認為,大額存單擴容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制度準備進一步完善,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則是利率市場化最后一步。
自去年6月15日,包括中、農、工、建、交、招行在內的9家銀行首次發行首批大額存單起,今年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發行大額存單的陣營,產品期限也越來越豐富。不過,由于大額存單購買起點高,收益還低于國債和銀行理財,所以處境略顯尷尬。
而據北京商報,雖然多家銀行都推出了大額存單產品,但是銷售比較冷清,普通儲戶并不買賬。一位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表示,大額存單的起購點較高,這削減了大批客戶的積極性,并且從利率來看,雖然國債3年期票面年利率降至3.9%,但是仍高于大額存單三年期的3.85%,而和銀行存款對比,雖然收益比銀行活期、定期收益要高,但是有門檻限制,且提前支取又會損耗不少利息,并且流通轉讓功能并沒有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