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2013年7月樂視超級電視X60上市銷售為開端計算,2017年已是互聯網品牌進軍彩電業的第五個年頭。從誕生之日起就自帶話題屬性的互聯網品牌,在這一年遭遇重創——液晶面板價格持續走高和國內彩電市場需求低迷的雙向夾攻,讓互聯網品牌集體偃旗息鼓,并拱手讓出2016年辛苦得來的市場份額。2017年互聯網電視品牌市場份額下滑的勢頭,與2016年一路走高時來得一樣兇猛,這也讓其成為中國彩電市場近年來最大的變量。
表現迥異的兩年
“2017年,尤其對互聯網電視品牌而言,是痛并快樂的一年。痛,證明我們還活著。我們只能把痛當做朋友,因為有的人已經死在了2017年,我們至少還跨過了2017年的冬天。”PPTV智能硬件公司副總裁殷宇安在彩電年度會議上的這句話,讓《電器》記者印象非常深刻。另一件讓《電器》記者直觀感受互聯網品牌之痛的事情同樣發生在2018年初。當《電器》記者以微信向某互聯網品牌市場部負責人詢問2017年的市場情況時,對方發回的是一捆T恤的照片,黑色的T恤上印著“暴力裁員,拖欠工資”的白色大字。
事實上,對于不少互聯網品牌而言,2017年是個“檻兒”。一直領軍的互聯網品牌樂視如今深陷商業漩渦,銷量不復從前;多個在2015年火線誕生的互聯網品牌,在2017年再沒了聲音;更可惜的是那些2016年才加入彩電市場競爭的互聯網品牌,還未一展抱負就被市場冰封。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份額為13%,較2016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互聯網品牌新上市機型數量為161個,同比下降11%。
回望2016年,互聯網品牌那時正處于發展的高峰,全年市場份額報收19%,較201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在戰績最為輝煌的2016年第三季度,互聯網品牌曾拿下中國彩電市場22.5%的市場份額,較2015年同期增長了11.8個百分點。正是在這個輝煌的第三季度,微鯨、風行、K***、酷開、PPTV、看尚、17TV、暴風TV、樂視等互聯網品牌輪番上陣,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促銷高潮。這也讓2017年的第三季度在對比下顯得格外冷清。
對比近3年的市場數據不難發現,互聯網品牌已經成為中國彩電市場格局的變量。互聯網品牌的入局,改變了此前以國產和外資劃分的品牌陣營,競爭轉為傳統彩電品牌和互聯網品牌的較量。互聯網品牌也成為中國彩電市場品牌格局中不容忽視的力量陣營。
加速互聯網轉型
肩扛“顛覆”大旗進入彩電業的互聯網品牌,到底為彩電行業帶來了哪些改變?作為變量,互聯網品牌帶來的除了品牌格局的變動,還有與以往不盡相同的發展思路。“互聯網品牌的到來,推動了彩電行業的互聯網轉型。”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告訴《電器》記者,“2013年彩電行業已經開始著手進行互聯網轉型,互聯網品牌的加入,加快了彩電業互聯網轉型的步伐。”
“生態”“內容”“平臺”“智能營銷”——這些彩電業近年來的熱門詞匯都被深深地打上了互聯網品牌的烙印。2013年,當傳統彩電品牌還執著于硬件的優勢時,互聯網品牌聰明地繞開了自己的劣勢,高喊著“硬件不盈利”的口號,建立了自己的生態,賣起了“內容”和“會員”,并開始經營起自己的“用戶”。在互聯網品牌剛剛興起的2014年,中國彩電市場經歷了多年不遇的規模下降,樂視電視卻逆勢創出182萬臺的銷量佳績,成為絕對的“黑馬”。在當時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除了超低的價格,還有樂視海量的內容和服務,以及其背后更具時代特性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品牌的崛起,刺激了傳統彩電品牌加速互聯網轉型。最初一兩年,不少傳統彩電企業在互聯網大潮下略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很快就做出調整并適應了新的市場節奏。一方面,酷開、K***等傳統彩電企業旗下的互聯網品牌橫空出世,與主流品牌在渠道、市場、用戶方面形成互補;另一方面,傳統彩電品牌開始轉換思路,不再僅將目光鎖定在硬件上,在內容和用戶上發力,加速補齊短板。
點燃價格競爭
當樂視帶著成本價的X60進入彩電市場時,中國彩電市場原有的價格體系就注定要遭遇巨大破壞。秀價格,成為那幾年互聯網品牌的發布會上最為重要的環節,一個個令業內人士震驚的價格被公布出來。“從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品牌點燃了彩電市場近幾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特別是早期一些品牌以明顯低于制造成本的價格沖擊市場,對行業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某傳統彩電企業市場負責人坦言,“面臨這種沖擊,盡管我們不得不給出應對措施,但是,我們心里明白,這就是在‘賠本賺吆喝’。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大家都在摸索新的盈利模式,一些前幾年‘叫得響’的模式如今已經被市場證明并不可行。”2013~2016年,中國彩電市場平均價格連續多年停留在下降通道,直到市場低迷的2017年才略有回升。同時,與之相伴的還有行業利潤被稀釋,價格戰導致如今彩電行業利潤率不足2%。這也成為互聯網品牌為業內詬病的一大原因。
“經過2017年的這種痛苦以后,我們發現,不管做互聯網硬件,還是互聯網營銷,目前低于成本價的銷售越來越少,大家開始回歸理性。因為硬件確實需要掙錢,而且硬件的成本確實很大。”殷宇安坦言,“在進入一個市場時,我們更應該用產品去面對市場,而不是用低價去沖擊市場。這是我們一路走來的一些感性的認識。”
這是互聯網品牌痛定思痛后的感悟。事實上,即使在最輝煌的2016年,售出600萬臺超級電視的樂視仍舊未能盈利,更足以證明互聯網電視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可喜的是,2017年,伴隨著成本壓力的上漲、資本投資的降溫以及市場需求的下行,彩電市場的降溫也帶來對行業發展模式的理性思考。一方面,硬件價格略有回升,企業將目光回歸產品本身,而不是價格;另一方面,探索多年的內容營銷等傳來喜訊,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從OTT市場獲得很好的反饋。據了解,目前,彩電企業在OTT市場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廣告和會員。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7年,智能電視OTT運營收入約為5億元,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可能飆升至100億元;2017年,智能電視會員收入約為8億元,到2020年,有望達到50億元;2017年,OTT廣告(智能電視+OTT盒子)將達到25億元,到2020年,有望達到160億元的水平,相對于2017年規模的6.4倍。